当前位置:

外巡游历篇:1957年赴莫斯科戴的礼帽

来源: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:刘峻辰 2019-10-15 15:04:35
红色韶山
—分享—

  毛泽东遗物中有一顶特殊的礼帽。也是唯一的一顶礼帽。

  1957年11月2日—21日,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时,戴着这顶精制的礼帽,格外引人注意。这顶黑棕色呢料礼帽,帽沿宽7.5厘米,帽顶下部装饰一条4厘米宽的同色绸带,闪光发亮,帽顶内部则围着同色宽度的牛皮带,带上印有银灰色字样:“鹿牌呢帽,公私合营上海中国瑞记制帽厂出品。”

  11月2日下午三点钟,毛泽东、宋庆龄、邓小平、彭德怀、杨尚昆、郭沫若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乘坐的“图104”客机降落在莫斯科机扬,赫鲁晓夫等苏联党、政、军主要领导亲临机场迎接,在此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。本来,毛泽东是不赞成搞这种欢迎形式的。快到出发的日子,有一天,毛泽东要李银桥转告杨尚昆,请他快与尤金联系,请尤金报告苏联领导人,能否把机场的迎宾仪式统统去掉,来接的人不要多,不要仪仗队,最好一下飞机就走,但是这个意见没有被苏方采纳,毛泽东也只好“入乡随俗”了。

  机舱门开了!毛泽东身着灰色中山装,头戴礼帽,脚蹬皮鞋,红光满面,神采奕奕走下扶梯,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马上走上前去,他们热烈地握手、拥抱,记者们咔嚓咔嚓地按动快门。一阵过后,苏联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来到毛泽东跟前,请毛泽东检阅仪仗队。

  毛泽东走到三军仪仗队前,来个立定,缓缓地将头上的礼帽摘下,随手交给身旁的翻译李越然,面对仪仗队的陆海空士兵,用激昂高亢的湖南腔,大声问侯:“同志们好!”

  “乌拉!乌拉!乌拉!”仪仗队虎威虎势,发出三声震耳的欢呼。

  检阅完毕,赫鲁晓夫陪毛泽东上第一辆“吉斯”车,上车时,毛泽东戴上李越然送过来的礼帽。这样的场面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了毛泽东第一次戴礼帽、乘飞机的情景。

  那是1945年8月28日,毛泽东离开延安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。这天上午8时30分,在延安枣园中央驻地,从院中那个老槐树往东数第5个窑洞的门轻轻开了,毛泽东和周恩来同时从里走了出来,他们并排往前,边说边笑。突然,周恩来停下脚步,他上下打量一下毛泽东,好像刚刚发现毛泽东换了一套新衣服。

  “是不是嫌我穿得太洋气?”毛泽东在延安一直穿粗棉布军装,戴灰军帽。这次去重庆谈判,叶剑英特地为他买了双皮鞋,在北京订做了一套蓝灰布中山装。

  “我觉得主席戴的帽子好像不合适,有点小。”周恩来心细。

  “噢?”毛泽东摸了摸头顶上的礼帽。这顶礼帽是江青昨天跑到苏联医生阿拉夫那里借的。

  毛泽东当时只有军帽,很冷的天气则戴有长长帽耳的毡帽。这种毡帽是延安军民在大生产运动中自己生产的,由于原料不好,做工又差,做出来的毡帽,可想而知是个什么样子了。帽壳平塌塌的,帽沿往下吊,样子不好看,大家都不愿戴。

  有一天,警卫员从外面拿回来一顶这种帽子,一边给毛泽东看,一边反映大家的意见。并说:“这帽子戴着挺暖和的,可就是样子不好,一戴上就惹人发笑,所以没人肯戴。”

  毛泽东听罢,把毡帽接过去,拿在手里看了看,然后笑着说:“这帽子不错呀,没人戴我戴。”说着,就把毡帽戴在头上,还故意到院子里走了一圈,让大家看,惹得人们都笑了。以后,毛泽东外出开会、作报告,还常常戴着这顶毡帽子。他带了头,大家也乐于戴了。后来,边区人民编了一段顺口溜:“八路军,土包子,头上戴着毡帽子,打仗就像钢炮子,敌人见了像龟孙子。”

  说实在的,人要衣装,毛泽东戴上那红五星军帽的确比戴毡帽英俊多了,美国记者斯诺早就看出了这一点。1936年在保安,有一天,斯诺提出要给毛泽东照相,他欣然应允。在窑洞外选取了背景,斯诺突然发现毛泽东身穿着军装,但没戴帽子,头发又很长,他坚持要毛泽东戴上缀有红五星的军帽,当时毛泽东没带。斯诺灵机一动,迅速从自己头上摘下那顶崭新的军帽,戴在毛泽东的头上。快门响了,一张毛泽东头戴红五星八角帽的照片诞生了。这个历史性镜头,于当年11月14日首次刊登于上海的英文报纸《密勒氏评论》,从而流传于海内外。那顶红军帽在斯诺逝世后由其夫人赠给了中国政府。到重庆谈判,戴军帽当然不适合。

  “主席,你戴上这顶试试吧,重庆的目光是很锐利的。”周恩来摘下自己的盔式帽,递给毛泽东。

  毛泽东接过帽子戴上,不大不小正合适。他幽默他说:“恩来,我可夺人所好喽!这顶帽子是不是专为我准备的?”接着,毛泽东又问:“恩来,那你戴什么呢?”

  “我还有。再说,重庆我比你熟,总是可以搞到一顶的,这顶就送给你吧。”周恩来回答着。

  “好,那我就戴吧。”毛泽东笑了笑。

  9点多钟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王若飞等人同乘一辆抗战期间由南洋华侨捐赠的救护车,直驶飞机场。毛泽东缓缓登上飞机,机场上成千上万送行的人们像是停止了呼吸,大家都在默默地为他祝福。毛泽东走到机舱口,停住了脚步,他回过头来,又一次深情地望了望这块用小米、南瓜养育中国革命的神圣土地,望了望成千上万涌过来送行的人群,百感交集。他慢慢摘下那顶盔式帽,庄重地举起来,高高地举过头顶,微笑着向送行的人们有力地挥动着,挥动着……

  地上的人群沸腾了!

  “吉斯”车咔嚓一声,停在毛泽东的下榻处,打断了毛泽东的回忆。

  11月6日,毛泽东出席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典,他在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,满怀信心地预言:“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,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。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,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,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。”以后,毛泽东又参加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,11月16日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在《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》上签字。

  在苏联期间,毛泽东还在不同场合就很多问题和赫鲁晓夫、胡志明等进行了交谈,坦诚地发表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见解。比如,当说到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卫星时,毛泽东即席讲话说:“美国吹得神乎其神,为什么连一个山药蛋都没有抛上天去呢?”谈到现代战争问题,他明确表示的态度是“一是反对,二是不怕。”谈到物质生活问题,毛泽东说:“人身上的热量是很有限度的,不能昼夜都吃,也不能同时穿10件皮大衣。”他的这些幽默、生动的发言常常引起会议代表的极大兴趣,使气氛大为活跃。

  11月5日,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红场拜谒列宁、斯大林陵墓。出发前,毛泽东穿上自己最喜欢的灰色中山装礼服,头戴礼帽,他感觉还有几分寒意,又穿上长灰夹大衣。

  在列宁、斯大林陵墓前,毛泽东敬献了花圈,然后取下礼帽,毕恭毕敬三鞠躬,向伟大的导师表示沉痛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。随后,他来到水晶棺前瞻仰列宁遗容。他向列宁山集会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,盛赞十月革命的普遍意义,盛赞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为世界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历史性贡献,并兴致勃勃地在红场摄影留念。

 

 

来源:毛泽东遗物事典

编辑:刘峻辰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